“错过了耙耙柑
就错过了春天”
近两年初春
耙耙柑的热度直线上升
成为柑橘界的新晋“顶流”
耙耙柑成为在线超市平台柑橘橙柚热卖榜第一名。
因“耙”(pá)和“粑”(bā)过于相似
它经常被人们误称为
“粑粑柑”
真念一声也就算了
还有念三声的
嗯……
图源:微博
其实,它的学名十分优雅——“春见”
寓意着春日成熟、相见
是清见柑橘和椪柑 F-2432
杂交得来的新品种
目前在我国川渝地区广泛种植
而我们熟知的名字——“耙耙柑”
就是川渝人民
对该品种柑橘的“爱称”
这个“耙”
就是产地常用词
“耙耳朵”的“耙”
用在成熟的果实上
形容捏起来软乎乎的手感
成熟后的耙耙柑捏起来软嫩可爱。(图源:中国气象报)
后来,耙耙柑产量不断扩大
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字
也渐渐传播开来
但并不是所有的春见都叫“耙耙柑”
严格来说
耙耙柑指的是
春见柑橘·川渝分橘
1
为什么我国川渝地区
能成为耙耙柑理想的生长地?
主要是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
十分适宜耙耙柑的生长
柑橘原产于
亚热带多雨的森林地带
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
形成了喜爱温暖、不耐寒冷的生长习性
耙耙柑成熟于春季
是晚熟柑橘的一种
因晚熟柑橘要留树越冬
而冬季气候相对复杂
所以安全越冬
是晚熟柑橘种植的关键
图源:健康时报
以四川耙耙柑主产地之一蒲江为例
那里位于北纬30°
日照充足
气候温暖湿润,降水资源丰富
即使是冬季
也鲜有极端低温天气
这些环境条件
都有利于耙耙柑的成长
2023年,蒲江县大塘镇八角井村即将成熟的耙耙柑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
当然了,理想的自然环境
只是种植耙耙柑的基础
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果农的精心呵护
同样不可或缺
2
耙耙柑咋就被称为
“最善良的水果”?
随着种植技术升级
现在的耙耙柑
脆嫩多汁、甘甜可口
还被众多网友戏称为
“最善良的水果”“讨好型水果”
图源:小红书
耙耙柑个头较大、酸甜适中
成熟后,果皮和果肉分离
轻轻剥开即可得到
干净的完整果肉
甚至连果肉上那层白色的薄膜
都可以被轻易撕下来
剥掉白色薄膜后的耙耙柑果肉。(图源:三联生活周刊)
虽然汁水充足
但不会在剥皮时轻易爆汁
并且不需要吐籽,吃起来不脏手
是不是“讨好感”满满?
其实,它有两个强大的优势
一是近乎完美的酸甜比
测糖仪可以测出果肉的甜度
甜度在10度左右就算合格
15度就较不常见
而耙耙柑可以达到
糖度14-17度、酸度5%的黄金比例
图源:人民网
二是可溶物含量较高
通俗而言,可溶物是指
吃进嘴里的果肉,是否容易化渣
这一指标越高
越能反应它的爆汁程度
而在吃耙耙柑时
只需舌头轻轻一压
果肉就会迸发出酸甜爽口的汁水
因此,也有人形容它为
水果界的“鱼子酱”
图源:人民网
3
耙耙柑也是乡村振兴“金果果”
随着耙耙柑的持续走俏
有的地区抓住这一机遇
大力发展耙耙柑产业
“软萌甜心”耙耙柑
变身乡村振兴“金果果”
四川宜宾叙州区观音镇席草村
鼓励引导村民
在退耕还林土地上
种植耙耙柑83亩
2023年产量14万斤、总产值26万元
惠及农户138户
其中脱贫户45户、户均增收1500元
这是四川宜宾叙州区观音镇席草村席草村的耙耙柑树林。(图源:凤凰网)
而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二郎镇二郎村
创新“村集体经济 + 农户”的发展模式
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潜力
让荒坡荒地变身成为
500亩耙耙柑的甜蜜海洋
这是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二郎镇二郎村的耙耙柑基地。(图源:人民网)
一颗颗金黄多汁的耙耙柑
不仅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
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
注入了强大的动力
如今
耙耙柑已经进入口感巅峰期
循着它的沁人果香
就能把春天派来的“甜蜜使者”带回家
图源:新华社
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微信(ID:xhmrdxwx)整理自新华网、人民网、凤凰网、三联生活周刊、中国气象报、网友评论等
整理:李奕慧